項次 |
標題新聞 |
資訊來源 |
日期 |
1 |
裕隆 展現韌性 迎電動化趨勢 |
摘錄工商A5版 |
2025-08-26 |
前言:裕隆、三陽、巨大,這三家分別代表台灣汽車、機車與自行 車的龍頭產業,均已年過半百,在朝百年邁進時,或曾遇上強勁的國 際同業競爭、整體大環境大幅改變、或經濟衰退的情況,因而經營權 交棒時的接任者無不戰戰兢兢。同樣面對台灣資源有限,這三家車廠 的應對方式,首先是借用台灣最發達的AI科技資源,並自建人才庫, 為迎接下個百年做準備。
說到台灣汽車工業發展史,就無法不提及裕隆,這家企業在過去幾 十年中投入了大量的金錢與心血,不僅打造出自主品牌納智捷(LUX GEN),更進一步發展為唯一國產品牌電動車。裕隆以其深厚的汽車 製造根基與技術創新,在新能源與智慧化浪潮推進下,成為傳統產業 應對挑戰與變革、邁向永續的轉型典範。
裕隆從紡織業起家,隨後投身汽車製造業,逐步奠定台灣汽車工業 的基石。早在1980年代,裕隆即斥資20億元成立裕隆汽車工程中心, 率先引入系統化的造車技術,為本地汽車工業建立技術支持;直至2 005年,裕隆再成立華創車電,集結上千名研發人員,主要就是為自 主品牌納智捷的設計與研發,通過結合「汽車+智慧技術+能源技術 」理念,將國產汽車推向智慧化與電動化的道路。
裕隆的投入不僅提升了自身能力,也帶動台灣汽車零件廠與ICT業 者的技術升級。透過自主品牌的整車平台,相關供應商從原本的售後 市場(AM)零件供應,逐步進入原廠設備(OEM)及設計製造(ODM) 供應鏈,成功打入國際市場。
在裕隆數十年的發展中,仍遭遇不少危機,其中,執行長嚴凱泰於 2018年底辭世,正逢集團面臨納智捷兩岸銷售低迷、母公司財務壓力 沉重的困局。在此關鍵時刻,嚴陳莉蓮接下重任,果斷實施一系列扭 轉危局的策略:大幅減損止虧、穩定財務、翻新組織文化,並推動集 團全面轉型。經過一連串的變革,也讓裕隆成功站穩腳步,並在70周 年交出亮眼成績。
近年隨全球新能源車及智能化浪潮,全球汽車產業板塊丕變,台灣 在市場先天環境限制下,嚴陳莉蓮在堅定自主品牌發展基調下,於這 波浪潮抓住蛻變契機,除與鴻海合作成立鴻華先進,轉型原有的華創 車電為開放平台研發中心,成功推出第一輛國產電動車納智捷n7,今 年還將接續推出n5。
中華車在商用車領域具備完整造型設計與測試技術,今年透過MIT 國家隊,同樣也將推出全新ET35電動商用車,展現自主研發實力。這 些努力不僅提升了裕隆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也為台灣ICT產業提供了 切入全球供應鏈的新機會。通過建立整車平台,裕隆為國內技術的發 展和國際合作打開了大門。
挑戰仍不止於此,面對地緣政治急遽變化,特別是美國推行對等關 稅政策,已為台灣整體汽車產業都帶來巨大壓力。面對外在環境的巨 變,裕隆除持續強化自主研發實力外,以其為首的車輛公會,也已多 次給予政府相關產業建言。
不可諱言,台灣汽車產業除面臨外部市場高度不確定性,社會及政 府資源亦長期傾斜於新興科技與AI產業,相較之下,傳統汽車產業亟 需更多政策與資金支持,尤其全球汽車業正走在電動化、智慧化的轉 型路口,台灣要如何勝出,除有賴業界打拚展現韌性,面對當前關稅 大戰,更需要政府透過各種政策工具、獎勵措施及稅賦條件來協助產 業繼續突破瓶頸,以期在全球電動車賽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裕隆的發展史充分展示了老牌企業的代際傳承與轉型韌性,從創業 初期的技術布局,到面對全球挑戰的智慧化升級,台灣在包括三電技 術、智慧座艙與半導體整合,已展現出參與國際競賽的潛力,裕隆在 變革中找到新的生存之道,幾十年的國產車平台作為基礎,成為研發 與測試的場域,更是推動整個生態系生根發展的關鍵。
裕隆的轉型之路亦給予我們啟示,無論是專注於核心技術發展,還 是為求永續發展的多元布局,企業的韌性總是來自於對環境變遷的敏 銳反應與靈活應對。
|
2 |
裕隆發展主軸 聚焦雙核三翼 |
摘錄工商A5版 |
2025-08-21 |
裕隆集團裕隆、中華車、裕融等三家上市公司20日舉行聯合法說會 ,面對今年以來產業外部環境劇烈變動及市場需求不確定性,裕隆總 經理許國興首度揭示「雙核三翼」發展主軸,除持續深耕整車製造, 也正式將能源事業納入核心成長引擎;中華車則在多元品牌布局下, 年底前包括MG、三菱及自主品牌CMC皆有新車上市,逆風維持今年4. 9萬輛的新車產銷目標。
進口車關稅、汽車貨物稅可能調降的消息,重創國內車市買氣,隨 對美關稅及地緣政治等不確定性升高,車廠營運壓力節節攀升。因應 新局,許國興揭示下半年重要策略,能源事業將成為發展重點。
許國興表示,裕隆集團在能源事業發展已有許多投入,如裕隆三義 廠光電建置發電容量已遠大於用電量,裕融子公司新鑫領軍下,布局 涵蓋太陽能光電、儲能製造及電池應用等。他說,目前裕隆集團在台 灣已累計超過150MW光電案場,並建置100MW儲能電廠,在台灣、美國 都有設備開發和產品生產製造等業務。
許國興表示,下半年裕隆將擴大動力電池製造、推進儲能應用場景 導入,目前也正積極探索北美投資與台灣能源事業的結合機會。
整車製造部分,面對當前國內汽車產業亂流,許國興表示,裕隆將 建立最適化營運規模,下半年將更強化費用控管與資源調度,部分人 力將移往能源事業。此外,在現有日產、鴻華、納智捷、MG等多品牌 代工策略下,裕隆也將繼續尋求新的代工機會,提升產能利用率,並 繼續投入研發與製程升級,深化國產零件開發,縮短新車導入時程。
許國興同步說明包括資產開發、通路服務、新興/海外市場布局等 「三翼」事業延伸,除包括新店及三義等資產評估可能的開發計畫; 通路及售後服務方面也將進行相關資源整合;海外事業部分,隨著金 融水平事業已將觸角延伸至菲律賓、馬來西亞,後續也希望可將台灣 發展累積多時的中古車、移動服務資源導入。
中華車同樣在多元品牌策略下積極發展,尤其持續擴張自主研發量 能初步已見成效,除J SPACE上市後熱銷,今年銷售樂看1.9萬輛,G 50 Plus本季上市後將帶動銷量,而自主研發的電動小貨車ET35也將 於本周下線,未來更希望可進一步開拓海外市場。
對於今年車市看法,兩家公司皆因目前雙稅等政策仍未明朗,無法 有效評估後續走勢,因此未進一步修正全年車市看法與自家銷售目標 。
|
3 |
電動車市 上半年衰退近三成 |
摘錄工商A 10 |
2025-07-07 |
上半年國內車市隨雙稅不確定性致觀望氣氛濃厚衰退14.4%,自2 019年以來連續大幅度擴張的電動車市,也首見整個半年度出現衰退 窘狀,累計上半年電動車領牌1.28萬輛,較去年同期逾1.8萬輛衰退 達29.8%近3成,跌幅大於整體車市,今年電動車市一反高度成長動 能,同樣面臨正成長保衛戰。
尤其國內電動車領牌自3月出現近一年首度負成長後,市場便開始 連月走跌,即使6月有特斯拉(TESLA)Model Y改款新車上市交付, 雖一舉推升單月電動車市至2,845輛,但仍無力扭轉為正成長。
回顧去年,儘管整體車市在疫情紅利過後出現衰退4%,但電動車 市場仍衝出3.8萬輛新高,年增49.21%,市占亦來到8.3%,業者原 先樂觀推估,今年可繼續增量衝上5萬輛大關。
但進入3月,雖迎來國內電動車保有量突破10萬輛的重要里程碑, 但單月領牌數亦出現20%年減的首度下滑,揭開轉弱序幕,並於5月 出現年減64.6%、更嚴峻的情勢,雖6月稍有回穩,但同樣仍是衰退 。
業者分析今年上半年電動車銷售衰退主因認為,除隨著總體市場收 縮與進口車買氣受「關稅調整預期心理」影響外,市場亦缺乏具有接 棒力道的話題電動新車。
以去年第二季出現井噴成長的兩大電動車龍頭—特斯拉與納智捷( LUXGEN)為例,今年皆出現大幅滑落,特斯拉上半年領牌年減40.6% ;納智捷亦減少47.7%,幾近腰斬。
去年電動車市場倚賴的兩大品牌,今年上半年未能來得及推出新車 接力,儘管仍分居上半年冠亞軍,但領牌數比起去年同期明顯滑落。 以納智捷為例,去年n7蜜月期月交車可達千輛以上,今年僅能持穩在 約300輛。反觀其他品牌電動車,排除兩大品牌,合計領牌雖成長9% ,但仍無力扭正。
車業人士分析,目前納智捷n5上市時程未定,市場缺乏亮點新車, 進口高階品牌包括雙B等,今年也較缺乏全新次世代產品,加上TOYO TA的次世代電動新車同樣也要等到年底及明年初。
今年下半年就算有機會回溫,但恐怕也難以重現去年的井噴榮景, 全年能否守住成長關卡,端看第三季新車戰力與市場回補力道能否如 期到位。
|
4 |
納智捷董座 許國興接任 |
摘錄經濟C5版 |
2025-06-03 |
裕隆集團調整組織與人事異動,裕隆(2201)昨(2)日代子公司納智捷發布重訊公告,納智捷董事長左自生職務調整,由裕隆汽車總經理許國興接任,6月2日正式生效。
裕隆集團表示,現任鴻華先進副董事長左自生,在本次人事異動,也晉任裕隆集團決策委員,持續借重其汽車領域專業長才,協助執行長嚴陳莉蓮決策集團重大策略方向,原本被稱為裕隆五人決策小組,也在左自生成為集團決策委員會打破五人的規格。
裕隆公司表示,裕隆集團持續發展自主品牌價值鏈,本次高階職務調動,將持續借重左自生與許國興兩位高階在集團服務超過40年,具備豐富汽車價值鏈的專長及經驗,協助裕隆集團汽車價值鏈營運與業務發展,在推動新能源車型開發任務能起到整合、協調與溝通效率的積極作用,持續為推動電動車新產品布局做好準備。
許國興在上周的股東會中才強調,裕隆集團將強化集團資源整合,此次的人事案即為進一步的進度。由於裕隆將為三菱代工生產電動車、出口至澳洲、紐西蘭,同時裕隆也是納智捷電動車的代工廠商,由許國興接任納智捷董事長,強化品牌端與工廠端的溝通,更有助於裕隆集團的資源整合與效益。
許國興強調,公司將持續以開放平台及共用化資源,深耕LUXGEN自主品牌與NISSAN代工品牌,並執行生產線設備升級,強化多元車型整合製造能力。公司除了落實國產車在地化價值比率,也會提高供應鏈韌性。
|
5 |
納智捷n7 百萬內純電休旅優惠殺 |
摘錄工商B 12 |
2025-06-01 |
面對政府針對電動車貨物稅減免政策是否延續尚未明朗,讓不少計 畫購車的消費者陷入觀望。不過,國產純電休旅納智捷(LUXGEN)n 7因本就符合現行貨物稅優惠資格,即便未來政策調整,價格也不受 影響,加上近期推出的周年購車優惠,車價折扣、低利率分期及充電 回饋等,可說是目前市場上最穩定、最划算的選擇。
n7自上市以來便以「大滿配、最實惠」為產品訴求,憑藉高續航、 靈活空間與完整車聯網配置,在台灣電動車市場穩居熱銷榜單。隨n 7啟動銷售滿周年,品牌除宣布綠色里程突破1億公里,也同步推出限 時12萬元購車回饋、100萬低利分期方案及加值保險、充電點數回饋 等多重優惠,廣邀消費者搶先入主純電世代。
作為目前百萬內唯一的新世代純電休旅,n7主打「一部到位」高C P值定位,針對台灣家庭與多元用車族群打造實用配置。車長軸距達 2,920mm,具備5人座與5+2人座空間,搭配ADAS Lv.2+輔助駕駛、 360度環景影像及全車系標配的車聯網與OTA雲端更新功能。
即將進入夏季露營與長途出遊旺季,n7標配「露營模式」與V2L車 外供電功能,可支援冷氣連續運轉,亦能外接照明、烤爐等裝備,是 休閒族與商用族的最佳移動基地。另也內建三種空調模式(露營/寵 物/維持),車艙舒適度與靜謐性深獲消費者青睞。
電動車消費者最常擔憂的「充電焦慮」,納智捷n7整合全台八大主 流快充品牌,包括EVALUE、U-POWER、YES!來電、EVOASIS、Chargi ng Blok與STAR Charger,成為目前車口數與業者支援度最高的國產 品牌。其高功率DC快充能力,最快30分鐘內即可完成10%至80%補電 ,為連假出遊與日常通勤大幅提升便利性。
納智捷也同步推出專屬《充電期間附加條款》加值保險,以及四年 最高20%充電點數回饋,從硬體、軟體到售後保障,全面建構完整的 純電生態系,為消費者解除後顧之憂。
為降低電動車「高門檻、難維修」的刻板印象,n7提供一般自用車 可享八年16萬公里三電系統保固,營業用車則提供六年60萬公里保障 ,搭配OTA雲端診斷與全台服務據點,打造完整維修支援體系。
在經濟效益方面,納智捷估算,n7平均每年可替代燃油車約5萬元 燃料成本,再加上電動車保養頻率低、耗材簡化,四年總體維護支出 約較燃油車省下6成,對講求長期擁有成本的消費者極具吸引力。
電動車貨物稅減免政策預計於2025年底屆期,是否延長或調整仍未 明朗,再加上近期關稅及貨物稅調降議題,都讓市場出現一波觀望潮 。相較之下,納智捷表示,n7由於定價策略以讓車主「無痛轉型」電 動車為主,再加上未來政策變動也無需調整售價,真正實現「用得起 、養得輕鬆、開得安心」的新能源生活模式。
|
6 |
裕隆整合資源 六力齊發 |
摘錄經濟A5版 |
2025-05-28 |
裕隆集團由裕隆股東會展開序幕,董事長嚴陳莉蓮昨(27)日表示,即使面對產業挑戰,裕隆仍然努力維持穩定的營運績效,她並與團隊共同宣示,下半年起全力擴大資源整合,集團營運六力齊發。
嚴陳莉蓮在股東會中表示,在面對產業挑戰,裕隆在汽車事業方面公司致力於拓展新能源車事業,納智捷電動車以更完整的產品組合與充電便利性,持續為車主創造好的用車體驗;與策略夥伴合作爭取電動車外銷代工訂單,目標明年就可供車給日本三菱汽車出口到澳洲及紐西蘭市場。
裕隆股東會除承認113年財報之外,承認盈餘分派,每股現金股利1.3元以及改選董事。
裕隆的六力包括、首先在產品策略上,LUXGEN品牌在現有車型基礎上,預計於第3季導入AWD四輪驅動版本,並同步規劃新車型開發,持續擴大產品陣容爭取市場滲透。
其次、新能源製造方面,正著手發展動力電池模組組裝產線,並持續擴大代工服務從車用到儲能產品,藉由拓展製造深度,跨足高附加價值的能源科技,提升長期競爭力與產業角色。
第三、在多元布局國際能源與電池事業方面,北美儲能製造據點將於今年投產,適逢全球關稅重談之際,該廠為目前美國少數可即時量產供貨在地工廠,將成為集團爭取北美儲能商機的關鍵據點。
至於第四項策略,裕隆說,積極評估包含菲律賓在內之東南亞新興市場能源投資與策略合作機會,爭取擴大集團能源領域的國際布局,厚植長期發展動能。
第五面向,裕隆表示,為完善產業鏈,該公司亦積極評估延伸發展電池維修與檢測等服務項目,強化售後與循環應用能力。未來將於既有光電與儲能代工基礎上,透過產業鏈的縱向延伸,強化公司於能源產業的技術深度與服務廣度,並視市場需求與技術成熟度,攜手策略夥伴共同推動台灣電池回收再利用體系的發展,建立永續性解決方案。
其六、資產運用方面,延續裕隆城的活化經驗,將持續發掘潛力資產,透過不動產開發與租賃優化,建立穩健收益結構。
|
7 |
關稅挑戰 裕隆:堅守台灣市場 |
摘錄工商A5版 |
2025-05-28 |
川普關稅掀起的全球經濟震動,台灣汽車市場、產業也遭受波及, 裕隆汽車董事長嚴陳莉蓮27日首度回應指出,裕隆集團將堅守深耕多 年的台灣市場積極應對;台美經貿談判形成的關稅調降壓力,裕隆總 經理許國興亦直言,產業界與公會立場皆希望政府優先從「貨物稅」 著手,而非直接調降進口關稅。
嚴陳莉蓮表示,集團兩大事業利基,包括汽車事業發展現況,重心 持續放在新能源車事業拓展,除納智捷電動車將提供更完整的產品組 合與充電便利性,與日本三菱汽車的合作也將於明年正式出口至澳洲 及紐西蘭。
此外,裕隆集團布局生活事業也將成為獲利另一動能。嚴陳莉蓮表 示,去年為新店裕隆城第一個完整營業年度,全年營收逾55億元,已 成為新店的核心商圈,未來將繼續挹注更多獲利。
嚴陳莉蓮坦言,公司持續面對產業環境挑戰,尤其地緣政治劇烈變 動造成的生產在地化、短鏈供應的趨勢,未來除繼續落實國產車在地 化價值比率,也會提高供應鏈韌性。
許國興會後補充指出,受到近期關稅以及貨物稅調降議題發酵,各 汽車展間賞車人數確實有所減少。以4月為例,整體銷售年月雙減逾 1成,許多車主觀望態度濃厚,由於對後續關稅或貨物稅調降有所期 待,因此賞車後也不急著下單,市場的買氣明顯趨緩。
許國興表示,國際情勢如此也莫可奈何,但在考量國內汽車產業發 展前提下,呼籲政府需謹慎處理。裕隆副總經理、也是車輛公會理事 長李建輝則重申,若調降汽車關稅,對台灣2,500家汽車產業及相關 30萬就業人口將造成莫大衝擊,因此期盼可從定額調降貨物稅著手。
李建輝重申,貨物稅原就屬奢侈稅性質,在國際談判中也被視為非 關稅貿易障礙,在談判過程中有其調整的正當性;若僅調降關稅,國 產車廠將難以在台灣生存,連帶牽動台灣眾多誇足車用領域的ICT廠 商發展,將無國產車平台可供實車驗證,整個車用電子產業也將隨之 喪失競爭力。
|
8 |
電動車…下階段主打星 |
摘錄經濟A 13 |
2025-05-22 |
裕隆明年將為三菱代工生產電動車銷往澳洲、紐西蘭電動車,再加上裕隆集團旗下納智捷也將再推電動車款,電動車仍將是裕隆集團下一階段的重點產品。
三菱與鴻華先進簽定MOU,採用由鴻華開發、裕隆製造的電動車。裕隆公司指出,鴻華先進與三菱的合作,目前正在討論細節,產品由裕隆生產,預期明年開始出車。另外目前納智捷n7單月銷量只有二、三百台, 主要是去年以來國際、台灣經濟情勢與對等關稅影響,在過了初期累積訂單交車量大的過程,目前往平穩方向發展,後續品牌將更新與新增經銷商,以增加銷售表現。
中華車副總經理錢經武在昨日法說會中強調,因為自製率影響,目前未生產的電動車MG4,中華車仍在努力提升自製率,不會放棄在台生產。而中華車的ET35電動商用車已於2025年的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亮相,超過九成自製率的電動商用車,預計在第3季量產上市。
與裕日車關係密切的東風日產加快新能源車開發上市對應,首款N7上市熱賣,未來2025年到2027年將再陸續推出10款車型。
|
9 |
裕隆下修車市 不到45萬輛 |
摘錄工商A5版 |
2025-05-22 |
下修今年車市,裕隆集團開出第一槍。受美國關稅新政波及,國內 新車市場買氣急凍,隨市場不確定性加深民眾觀望氣氛濃厚,裕隆集 團汽車三寶-裕隆、裕日車、中華車在21日法說會上,率先對外下調 今年車市展望,從3月底時預估的46.2萬輛,下修至將低於去年的45 萬輛。
裕隆表示,前四月國內新車銷量僅約13萬輛、年減11.4%,其中4 月明顯急凍,顯示在川普新政引發全球貿易緊張背景下,再加上是否 調降貨物稅或進口關稅仍未明朗,皆致使消費者觀望情緒升高,車市 買氣轉弱。
裕日車進一步分析,全球局勢持續動盪,包括俄烏戰爭未解與美國 貿易政策反覆,皆對國內經濟形成壓力,消費者無論在投資或消費面 均趨於保守,隨不確定性升高,因此保守看待今年車市將衰退,實際 規模仍有待觀察。
中華車指出,今年前四月車市下滑超過1成,目前多數品牌對全年 市場表現並不樂觀,雖然自家有J SPACE等新車銷售優於預期、單一 車款年銷目標逆勢由1.5萬輛上修至1.7萬輛,但仍對總體市場持保守 態度。
事實上,裕隆在3月下旬法說會時,仍相對其他車廠樂觀,認為新 車上市潮與汰舊換新補助將激勵下半年銷量,但短短不到兩個月,國 際情勢劇變,市場氛圍急轉直下,裕隆三寶因此下修展望。
對於關稅與貨物稅是否可能調降,裕隆表示,目前各界討論熱烈, 尚難預測具體方向,但公司將持續與政府及相關單位保持密切溝通, 即時應對政策變化。
法人關心鴻華先進與日本三菱合作案,裕隆指出,鴻華與三菱雙方 正就產品與細節討論中,裕隆預計明年出車銷往澳洲與紐西蘭。至於 納智捷n7電動車近期銷售放緩,裕隆說明,由於前期大量交車已完成 ,目前轉為穩定銷售階段,品牌將透過經銷據點擴增與更新,推動銷 售回升,並預告今年將推出第二款新車。
此外,新店裕隆城持續發揮業績貢獻,裕隆表示,去年人流達800 萬人次、營業額55億元,預計今年可提升至57億~60億元,租金收入 估介於4.6億~5億元間。
法人亦關注日產組織調整是否對台灣合作有所影響,裕隆強調,目 前台灣營運與供應商合作正常,未受日產裁員與關廠計畫影響,仍維 持穩定代工服務。另對於裕日車大陸轉投資出現虧損,裕日車也說明 ,隨東風日產第二季新車上市銷售表現優於預期,第二季獲利貢獻可 望轉正。
|
10 |
電動車首輸出 鴻華先進報捷 |
摘錄工商A4版 |
2025-05-08 |
台灣電動車輸出先例!日本三菱汽車7日正式官宣,已與由鴻海及 裕隆合資的鴻華先進簽署合作備忘錄,對其開發的電動車Model B進 行供應及進一步合作討論。三菱表示,電動車將由裕隆生產,2026年 下半年於紐澳上市,成為台灣電動車外銷首例,對產業界意義非凡。
隨著三菱證實合作資訊,7日裕隆、鴻華先進股價盤中應聲急拉, 終場收40.95及40.9元,分別較前一日上漲5%及3.68%。
三菱指出,鴻華先進的電動車解決方案具備優異的駕駛性能及資訊 娛樂系統,非常適合澳洲、紐西蘭等市場。鴻華先進表示,此次以C DMS(委託設計與製造服務)商業模式,參與三菱汽車的電動車開發 ,期望雙方合作能夠相輔相成,共同拓展全球市場。
負責生產的裕隆汽車指出,取得這筆整車輸出紐澳訂單,為集團進 軍國際市場跨出重要一步外,也認為此案將能擴大台灣電動車生產稼 動經濟效益;裕隆三義工廠除持續量產納智捷n7(Model C)電動車 ,也同步籌設Model B新車型升產線,Model B左駕(供應台灣市場) 及右駕車型(供應三菱紐澳市場)皆將由裕隆在台生產。
Model B左右駕車型同步開展,亦顯示距離裕隆納智捷第二款電動 車n5的上市不遠。據了解,n5可望於今年第三季在台發表,不過裕隆 僅低調表示,將在適當時機公布。
鴻海則指出,Model B今年即將量產,Model C也將進軍北美,今年 可說是鴻海電動車發展重要的一年;至於電動巴士MODEL T,近期啟 動海外客戶合作案,可望在2027年於海外市場亮相。
鴻華先進說明,鴻華先進以開放平台成功爭取國際車廠客戶三菱, 裕隆汽車於此次合作案中,則受鴻華先進委託於三義廠代工生產。裕 隆表示,三義廠為國內具備電動車量產且唯一累計生產逾1萬輛實績 ,亦期待未來可取得更多市場商機。
裕隆說明,集團除生產自主研發車型外,由於長期為日產、三菱代 工生產,此次合作彰顯國際車廠對裕隆集團汽車製造水準認可,三菱 是裕隆集團長期合作夥伴,也是這次成功爭取日方電動車型委由三義 廠生產重要關鍵。
|
11 |
裕隆 電動車訂單大補 |
摘錄工商B4版 |
2025-05-08 |
裕隆(2201)7日股價歷經午盤前於平盤上下震盪,受惠接獲日本 三菱電動車代工訂單,收盤前最後半小時買盤湧進拉高股價,終場收 40.95元,漲幅5%,成功收復5日及10日線,月線亦回升,成交量增 溫至4,079張,惟外資與自營商不同調,外資賣超870張,自營商買超 107張。
裕隆納智捷n7電動車去年上市熱銷後,三菱7日發布新聞證實將透 過裕隆三義廠生產輸出電動車,預計明年下半年在紐澳上市,搶攻電 動車外銷市場,另納智捷第二款電動車n5也積極進行準備,下半年上 市後可望再帶起一波銷量。
|
12 |
電動車競爭火熱 VOLVO加入戰局 |
摘錄工商A 16 |
2025-02-27 |
國內電動車市戰況愈演愈烈!隨各品牌純電車系產品線更齊全,入 手價格也愈壓愈低,國際富豪(VOLVO)26日發表全新EX30 Ultra, 並宣布入門車型預接價142萬元,料將造成競爭品牌壓力;台灣賓士 (M-Benz)也在同一天啟動純電G580預接,業者看好今年台灣電動車 市將搶下至少10%市占,總銷售將突破5萬輛創新高。
今年1月國內整體新車銷售3.51萬輛、年減逾2成,但單月電動車領 牌約2,200輛,逆勢年增加8成,業者認為雖與進口新車到港狀況有關 ,但仍彰顯國內電動車市相對熱絡。
去年台灣電動車銷售3.8萬輛、年增53%,展望今年市況,國際富 豪汽車總裁陳立哲認為,儘管外在大環境變數多,車市發展更難預測 ,不過台灣電動車銷量、市占率應可續維持成長;以VOLVO品牌為例 ,去年純電車合計銷售約1,500輛,今年在全新EX30上市助陣下,全 年品牌純電車銷量應可倍增至3,000輛,銷售占比擴大至3成以上。
VOLVO此次發表EX30 Ultra為車系當中最高階車款,新車售價174. 99萬元,低於預售價的179萬元,另同步宣布展開Plus及Core兩車型 預接,預售價分別為162萬及142萬元,按照過去實際售價會低於預售 價慣例判斷,一般認為EX30入門款有機會壓低在140萬元以內,此一 定價策略料也將造成接下來包括Kia EV3、TOYOTA bz4x甚至國產納智 捷n5的定價壓力,車價有機會更親民,甚至掀起純電車系價格戰。
電動車有機會更好入手之外,豪華車亦同步強化高階電動車款布局 ,台灣賓士26日亦宣布正式展開純電G 580即日起啟動預接,車價80 8萬元起,雖價格不菲,上市前已受到許多車主關注。
|
13 |
車廠出招搶市 決戰品牌力 |
摘錄經濟A5版 |
2025-02-04 |
元月車市買氣冷清,為了搶市,各車廠在年初即祭出優惠方案搶市,包括裕隆集團包括納智捷、中華車的MG,還有和泰車、馬自達都有新招對應,MG甚至打出車市的新青安方案,以「超低自備(款)」對應嚴苛的市場環境與列強競爭。
業內預期,2月車市將維持較去年同期衰退的局面,疫情結束以來,今年車市進入真正考驗的年度,決戰品牌策略與產品力。
馬自達2月推指定車型最高五年百萬零利率和五年原廠保固,和泰車RAV4的配件金和限時最高80萬元零利率,納智捷n7也推購車優惠和充電點數,福斯汽車的Tiquan Allspace限定優惠價、加碼補助金,最高優惠超過20萬元,對想買車的消費者都具有相當高的吸引力。
MG的購車優惠則被稱為車界的新青安,HS車款除了首年免付本金,80萬元分72期,月繳1,398元,超低月繳和超長分期,直接降低購車的門檻,也可望降低購車的年齡層。
|
14 |
裕隆報喜 群益49拉炮 |
摘錄經濟C8版 |
2025-01-15 |
裕隆(2201)2024年合併營收858.18億元,則較前一年成長4.4%。裕隆旗下電動車納智捷n⁷去年10月起長程版版本已經啟動接單,銷量會隨著n⁷LR長程版交車啟動而成長,預估n⁷上市滿周年將達成交車10,000輛的目標。
看好裕隆後市表現的投資人,可留意連結的權證裕隆群益49購01(065352),目前處價外20%,剩餘天數234天。
|
15 |
裕隆汎德強攻電動車 |
摘錄經濟C4版 |
2025-01-13 |
去年電動車市場動能暴衝五成,裕隆(2201)旗下納智捷電動車總掛牌7,121輛,在電動車銷售第二位;汎德永業代理品牌BMW的電動車去年銷售達到6,367輛,年增87.1%,今年電動車市場續強,兩大車廠都將擴大搶市。
去年電動車銷售大幅成長,挹注裕隆與汎德永業的營收表現。同時在電動車愈趨普及之下,汎德永業看好新年度將持續成長,成為新年度的成長動能,另外豪華車品牌之一的賓士,其電動車產品今年也會擴大搶市,將形成兩大豪華車品牌爭雄的局面。
2024年台灣電動車全年掛牌數達到38,293台,約占整體新車市場的8%,並較前一年成長50.2%。其中電動車龍頭特斯拉全年掛牌16.1%,納智捷第二位,年增率更達15,051%,成為2024年異軍突起的電動車品牌,BMW年增率則達87.1%,賓士2,425輛,年增25%,VOLVO第五位1,571輛,小幅衰退5.9%。
業者指出,電動車的供給量逐年增加,隨著供應量增加,競爭也愈趨激烈,除了像納智捷挾著超高性價比,有效搶下市場之外,由於電動車的充電要求,以及電動車電池成本高,未來豪華車品牌的優勢將更加明顯,豪華車品牌的電動車款將成市場主力,包括BMW、賓士和保時捷足先登前景看好,市占率可望持續拉高。
汎德永業即受惠旗下三大品牌電動車熱銷,不只電動車銷售創新高,全年營運表現也創新高,年增達13.35%,其中BMW電動車的銷售約占整體的三成。展望2025年,汎德永業對BMW與Porsche新車銷售表現持續樂觀,BMW新車收單數量仍在高水位。Porsche重磅純電車款Macan EV 同樣預計在今年第1季將開始大量交車,將再為業績注入強心針。
裕隆旗下納智捷去年全年電動車銷售超過7,000輛,在電動車銷售排名第二,也是台灣僅有入圍的國產電動車。由於電動車的電池成本高,納智捷壓低售價,在電動車市場上競爭強大,去年年底再加入長程款的電動車,可望為納智捷電動車再添戰力。
|
16 |
3車廠2024年營收 齊創新高 |
摘錄工商B4版 |
2025-01-11 |
不受車市衰退影響,車廠2024年營收表現續居高水位,包括龍頭廠 和泰車(2207)全年營收2,757.68億元,以及三陽(2206)、汎德永 業(2247)各以656.59億元及576.4億元,三車廠皆改寫歷年新高紀 錄。
另如中華(2204)雖2024年8月以後遭遇國產化新制影響交車,營 收因此同步壓抑,但全年營收392.62億元,較2023年維持成長1.96% ,為2017年以來新高;裕隆(2201)去年在納智捷n7大量交車以及裕 隆城等正向挹注下,全年營收858.19億元,年增4.38%,亦為2019年 以來新高。
汎德永業去年續維持強勁成長動能,除12月營收43.3億元、年增2 5.34%,全年營收576.4億元、年增13.35%,連續兩年雙位數成長。
汎德永業說明,主要受惠旗下BMW、Porsche及MINI三大品牌電動車 熱銷,且汽油動力車銷量仍維持穩建,再加上維修保養業務同樣成長 ,因此推升全年營運表現再創新高。
展望2025年,汎德永業樂觀BMW與Porsche新車銷售表現,以BMW為 例,全新第四代BMW X3及汽油動力車款1系列車款,市場反應熱絡, 新車收單數量仍在高水位,從預計到港車數來看,預期今年BMW新車 銷量將維持高峰,全年營運樂觀。
Porsche部分,汎德永業指出,重磅純電車款Macan EV同樣預計在 第一季開始大量交車,將再為業績注入強心針,而新改款純電車Tay can 2、經典跑車911、新款Panamera收單表現暢旺,新車到港數量也 將有望優於去年。
和泰車2024年12月營收233.02億元,微幅年減0.46%,不過,全年 營收續維持成長動能,以2,757.68億再改寫2023年的2,733.66億元新 高紀錄。和泰車表示,旗下雙品牌TOYOTA及LEXUS去年合計登錄15.3 5萬輛,分居總市場NO.1及NO.2,市占率33.5%創近11年來新高。
和泰車轉投資包括車美仕全年營收增逾1億元、長源增2.25億元, 也都同步推升全年營收。
三陽雖國內機車銷量衰退,不過由於外銷成長10%,再加上南陽現 代銷量成長,也推升全年營收以656.59億元,較上年再成長1.84%再 創新高。
|
17 |
裕隆-5% 有望迎轉機 |
摘錄經濟C4版 |
2025-01-10 |
裕隆(2201)昨(9)日公告去年12月合併營收77.75億元,年減5.9%,全年合併營收858.18億元,則較前一年成長4.4%。
裕隆集團2024年受到多項變數影響,裕隆城營業規模優於預期,轉投資納智捷的電動車銷售也為裕隆挹注可觀營收。不過裕隆的合併營收中,中華車旗下的MG受到國產車自製率影響,下半年營收受到影響。隨著MG逐漸恢復正常,今年這項不利因素將可以逐步排除。
裕隆集團由於轉投資公司相當多,營收表現受到許多因素影響,除了納智捷與裕日車的新車銷售以及代工生產業務是主要來源,轉投資事業中,裕融企業、中華車等等都影響裕隆公司的合併營收。不過去年下半年MG的生產受到嚴重影響,對裕隆公司造成不利影響,裕日車也受到新車款減少,影響新車銷售。
|
18 |
傲視車業 和泰喊加薪1成 |
摘錄工商A5版 |
2025-01-07 |
車業龍頭和泰汽車繼2024年7月發出破紀錄的逾12個月員工分紅後 ,6日再宣布執行結構調薪,全員固定薪資一口氣增加10%,累計三 年來所有員工固定薪資增幅高達30%。伴隨此次調整,和泰車新人起 薪亦同步增10%,學士起薪4.4萬元、碩士5萬元。
和泰車於2022年首次進行全員「結構性調薪」,將部分年度績效獎 金提前轉換為每月薪資及年終獎金,當年度提升固定薪水20%,實行 三年來,頗獲員工認同,在評估人力市場趨勢後,決定再度執行結構 調薪,和泰車說明,將可大幅增加員工每月可支配所得,降低平日財 務負擔壓力。
為增人才吸引力,伴隨此次結構調薪,和泰車也同步調高新人起敘 薪資10%,學士及碩士起薪各增為4.4萬及5萬元,在集團持續多元發 展的同時,持續強化薪資競爭力,希望可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團隊 ,也大有向科技業搶才的意味。
結構性調薪主要將一次性大筆績效獎金分配至月薪,由於和泰車近 年業績亮眼,以2023年度每股稅後純益41.03元,2024年7月分紅平均 高達逾12個月,合計年終獎金固定三個月後,年領逾15個月獎金,創 車業紀錄。
以和泰車2024年前三季每股稅後純益28.79元,全年估仍在35元以 上高水位,2025年的年中分紅仍「大有可為」。
除和泰車近三年二度結構調薪,裕隆集團也於2022年啟動結構性調 薪,集團包括裕隆、中華車、裕日車、裕融與納智捷等,視各自不同 條件進行方案規劃與施行,月薪升幅最高亦達25%。
事實上,按各車廠慣例,每年主要都會在7、8月時宣布新一年度加 薪概況,和泰車於2024年發出大包「年中獎金」後,董事會隨即於8 月討論加薪約3%。三陽在業績衝高挹注下,2024年7月宣布平均加薪 約3.5%,公司自2018年來各年度皆固定加薪。
裕隆集團旗下各公司同樣固定在每年第二季進行調整,主要評估公 司營運以及物價水準等因素後,按照各公司不同營運狀況與個人績效 表現,給予差異化薪酬調整。
|
19 |
電動車正夯 掛牌量大躍進 |
摘錄經濟A 12 |
2024-12-24 |
電動車市場需求正盛,今年累計至12月22日,純電動車領牌台數為36,627輛,較去年同期成長48%,成長主要來自納智捷與豪華車品牌。雙B與保時捷持續加碼電動車款,隨著更多車款加入市場,預期明年整體電動車成長幅度可能趨緩,但豪華車品牌的電動車將持續成長。
相較於以往電動車逐年銷量倍增的大幅成長,業者認為,未來電動車成長將會趨緩,除基礎設施的限制、電動車里程焦慮的問題,先前購車意願強烈的消費者已陸續領車,BMW總代理汎德汽車認為,今年電動車占BMW 7整體掛牌數三成,明年也約三成左右,但BMW預期明年整體銷售持續成長,因此電動車銷售也將增加。
保時捷今年全年在台銷量可望再創新高,全年在台領掛牌數接近6,000輛,保時捷在台電動車不含全新純電Macan,電動車占保時捷在台灣整體銷售比例略高過一成、約600輛左右。Macan EV為近期保時捷發表的首款純電SUV,目前接單已破800張,交車時間將會落在明年,因此初估保時捷明年新車陸續抵台,不只推升整體銷售量,電動車的領掛牌數更會大幅成長。
今年台灣電動車的主力來源是特斯拉與納智捷,特斯拉今年前11月領掛牌數達1.3萬輛,較去年同期成長17%;納智捷的n7累積掛牌數為6,620輛,相對於去年全年幾乎是淨增加,也形成台灣電動車占整體車市約9%的重要基礎。
除特斯拉與納智捷以外,主要的電動車供應來源仍以豪華車品牌為主,保時捷電動車穩定供應,台灣賓士指出,今年電動車在台掛牌數會較去年有二位數成長。
今年BMW前11月掛牌數達1.87萬輛,預期全年將突破2萬輛,創下歷年新高,其中電動車占比約達三成,數量相當可觀。BMW也是電動車掛牌數僅次於特斯拉的豪華車品牌。
BMW總代理汎德汽車指出,對於明年台灣新車整體市場成長性抱持期待,iX1與iX2仍有待交訂單待消化,再加上X3大改款,明年還將加入iX3,成為電動車的主力車款,預期將是明年電動車銷售成長的主力。
|
20 |
電池成本高 車價很難降 |
摘錄經濟A 12 |
2024-12-24 |
電動車市場成長幅度趨緩,隨著電動車競爭愈趨激烈,以及電池成本仍居高不下,形漸形成以豪華車品牌為主力的市場格局。車商指出,電動車的車價很難降低,因此豪華車客戶較能接受電動車的售價,此外,充電便利性仍是關鍵問題。
台灣賓士積極引進電動車款,甚至連頂級車大G和邁巴赫也導入電動車款,汎德永業旗下BMW、Porsche近年來也是重磅新車、電動車連發,熱門車款收單力道依舊強勁,累積待交訂單數量多,公司將續積極與品牌總代理確認交車時程,並爭取明年新車配額,以滿足市場對於豪華進口車的需求。
業者指出,由於電池約占車價的一半,電動車售價居高不下,如果不是豪華車品牌,動輒200萬元的售價對一般消費者而言仍然偏高,至少到目前為止,電動車仍然不容易普及。
以目前的情況看,除納智捷的n7價格是壓在150萬元以下,原本打出百萬元電動車的MG,也在國產車自製化的限制下退出市場。影響所及,未來電動車市場恐怕還是以特斯拉、雙B、保時捷等為主力品牌。
業者指出,這些豪華車品牌的車主,大部分擁有自己的停車位,在充電上的優勢,也是未來銷售的利多。
|